超實用!年齡代稱口訣一次學 | 古人怎麼稱呼年齡?口訣超好記 | 年齡代稱懶人包,台灣人也適用

2025-07-09

大家有沒有聽過「年齡代稱口訣」啊?就是古人用來稱呼不同年紀的那些文雅說法啦!每次聽到「而立之年」、「不惑之年」這種詞都覺得超有韻味的,但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幾歲該用哪個詞。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一下,順便分享幾個好記的小口訣,以後聊天或寫文章都能用得恰到好處~

先來看這個基本對照表,我把常見的年齡代稱都列出來囉:

年齡區間 代稱 典故出處
出生3天 湯餅之期 古時嬰兒三日宴請
1歲 初度 《離騷》「皇覽揆余初度兮」
2-3歲 孩提 《孟子》「孩提之童」
7-8歲 始齔 兒童換牙時期
12歲 金釵之年 女子開始戴髮飾
15歲 及笄/志學 女子成人禮/《論語》
20歲 弱冠 男子行冠禮
30歲 而立之年 《論語》「三十而立」

記這些代稱其實有訣竅的!我阿嬤以前教過我一個順口溜:「二十弱冠三十立,四十不惑五十知,六十花甲七十稀,八十耄耋期頤至」。這個唸起來超順口,而且把最重要的幾個年齡點都包進去了。另外像是女生的年齡代稱也很有特色,像是「金釵」、「豆蔻」、「及笄」這些,都是從古代女子的髮飾或生活習慣來的。

說到這個就想到,現在很多人30歲還在當「啃老族」,跟古人說的「而立之年」要能獨立自主差好多喔!不過這些代稱真的讓年齡聽起來優雅不少,總比直接說「我已經40歲了」來得有味道。像是遇到長輩過壽,用「耄耋之年」來形容,整個感覺就很有文化底蘊。下次幫家人慶生時,不妨在卡片上用這些代稱,保證讓長輩覺得超有面子!

年齡代稱口訣

1. 古代人怎麼稱呼不同年齡?這些代稱超有趣

你知道嗎?古代人對年齡的稱呼超級講究,每個階段都有專屬的代稱,而且背後還藏著不少文化意涵呢!不像現在直接說「幾歲」,古人用詞既文雅又有趣,有些甚至沿用至今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稱呼,保證讓你長知識!

古人對於年齡的劃分非常細膩,從剛出生到百歲人瑞都有特別的說法。像是剛出生的嬰兒叫「赤子」,這個詞現在我們也還在用,形容純真無邪的樣子。而小朋友換牙的年紀,古人稱為「齠齔」,大概就是現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。這些稱呼不僅實用,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生階段的觀察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古代年齡代稱,看完你會發現古人的用詞真的很有意境:

年齡階段 古代稱呼 現代對照
出生~1歲 赤子、襁褓 嬰兒時期
2~3歲 孩提 學步期
7~8歲 齠齔 換牙時期
15歲(女) 及笄 成年禮
20歲(男) 弱冠 成年
30歲 而立 事業起步
40歲 不惑 人生成熟期
50歲 知天命 中年
60歲 花甲 退休年齡
70歲 古稀 高齡長者
80~90歲 耄耋 長壽老人
100歲 期頤 人瑞

特別有趣的是「弱冠」這個詞,指的是男子20歲行冠禮,表示成年。古人認為這時候雖然已經成年,但還不夠強壯,所以叫「弱冠」。而「花甲」則是因為古代用天干地支記年,60年一個循環,就像花開花謝一樣周而復始。這些稱呼不只是數字代換,更蘊含了古人對生命歷程的哲學思考。

說到「而立之年」,大家應該都不陌生,出自《論語》「三十而立」。古人認為30歲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嶺,應該要能獨立處世、有所成就。現代人可能覺得30歲還年輕,但在平均壽命較短的古代,30歲確實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年紀了。這些稱呼讓我們看到,雖然時代在變,但人類對年齡的感知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
2. 為什麼古人要用特殊稱謂來代表年齡?這個問題其實跟古代社會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。在古代沒有身分證或戶口名簿的年代,人們需要一些特別的方式來表達年齡,這些稱謂不僅實用,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。

古人用「而立之年」、「不惑之年」這些詞,其實是來自《論語》裡孔子的人生階段論。這些稱謂不只是數字,更代表了那個年齡該有的成熟度跟人生體悟。比如30歲叫「而立」,意思是這時候應該能獨立處世;40歲「不惑」就是對人生不再迷茫。這種說法比直接講幾歲更有味道,也讓年齡變成有意義的生命里程碑。

另外,古代對小孩的稱呼也很有趣,像是:

年齡 稱謂 意思
出生 襁褓 還在包巾裡的嬰兒
2-3歲 孩提 剛會走路說話的時候
7-8歲 始齔 開始換乳牙的年紀

這些特殊稱謂其實反映了古人觀察生命變化的細膩。比如「始齔」就是指小孩開始換牙的重要成長階段,用這個詞比單純說「七歲」更能讓人想像孩子的樣貌。而且古代醫療不發達,能平安長大很不容易,每個成長階段都值得用特別的方式記錄下來。

古代社會講究禮儀,直接問人家幾歲可能不太禮貌,用這些文雅的稱謂就顯得有教養。比如問長輩不會說「你幾歲」,而是用「請問貴庚」或「高壽」。這些用詞讓年齡話題變得優雅,也展現了對不同年齡層的尊重。現在我們雖然都用數字說年齡,但這些古早的稱呼還是留在成語和文學裡,成為中文特有的文化資產。

年齡代稱口訣

3. 從出生到百歲,各年齡段的雅稱一次看懂!你知道嗎?台灣人從古至今對不同年齡都有特別的稱呼,這些雅稱不僅優美好聽,還蘊含著對生命階段的祝福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稱謂,讓你下次聽到「而立之年」、「耳順之年」時,馬上就能知道是指幾歲!

先從剛出生的寶寶說起,古人稱剛出生的嬰兒為「赤子」,這個詞現在我們也常用,像是「赤子之心」就是形容純真無邪的心靈。到了1歲,會稱為「周歲」或「初度」,這時候要辦抓周儀式,超有趣的!而2-3歲則叫「孩提」,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最可愛了,整天咿咿呀呀學說話。

年齡 雅稱 說明
出生 赤子 剛出生的嬰兒
1歲 周歲/初度 滿一歲要抓周
2-3歲 孩提 幼兒學語時期
10歲 幼學 開始讀書的年紀
15歲 志學 立志求學的年齡
20歲 弱冠(男)/及笄(女) 男子戴冠、女子插簪的成年禮

20歲是人生重要里程碑,男生叫「弱冠」,因為古代男子20歲要行冠禮;女生則稱「及笄」,要開始盤髮插簪子。30歲「而立之年」大家應該很熟悉,出自論語「三十而立」,表示這個年紀應該要能獨立自主了。40歲叫「不惑」,意思是對人生已經看得很清楚,不會輕易迷惑。

50歲開始進入「知天命」的階段,60歲則是「耳順」,表示聽什麼都能心平氣和。70歲古稱「從心」,現代我們更常說「古稀」,因為杜甫詩中寫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。80歲叫「耄耋」,90歲稱「鮐背」,100歲則是「期頤」,這些都是對長者的尊稱,現在祝壽時都還會用到呢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