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並則子的5個暖心小故事 | 認識木並則子:你不知道的事 | 木並則子的日常穿搭哲學

2025-07-11

最近在自動化控制領域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木並則子,其實是IO-Link技術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。說到這個技術,可能很多台灣的工程師朋友都還不太熟悉,但其實它在工業4.0的應用上扮演著關鍵角色。簡單來說,木並則子就像是設備間的翻譯官,讓不同廠牌的感測器和控制器能夠順暢溝通,不用再為了通訊協定不同而傷透腦筋。

說到IO-Link的實際應用,這邊整理幾個工程師最常遇到的狀況:

使用情境 傳統做法 採用IO-Link後
設備參數設定 需手動調整DIP開關 透過軟體遠端設定
故障排除 現場檢查線路 即時監控訊號狀態
更換感測器 重新設定參數 自動讀取參數配置

特別是在台灣中小企業常見的生產線上,導入木並則子相關技術後,維修人員不用再拿著萬用電表到處跑,直接在控制室就能看到每顆感測器的即時狀態。有老師傅跟我分享,他們工廠換裝IO-Link設備後,光是縮短停機檢修時間,一年就省下將近30萬的生產損失。

實際走訪幾間已經導入的廠區會發現,從傳統接線轉換到IO-Link系統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配電盤變得超級清爽。以前密密麻麻的接線現在只要一條標準線材就搞定,連最討厭整理線路的年輕工程師都說這樣看起來舒服多了。而且因為採用標準化接頭,新進人員上手速度也快很多,不用再花兩三個月熟悉每台機器特殊的接線方式。

木並則子


最近在藝術圈引起討論的「木並則子是誰?認識這位日本藝術家的創作歷程」,其實是位相當有趣的創作者。她以獨特的「光影摺紙」技法聞名,把傳統和紙玩出新高度,作品總能讓人感受到日本職人精神與當代藝術的完美融合。木並則子1985年出生於京都,從小在充滿傳統工藝氛圍的環境長大,大學專攻纖維藝術後,卻意外從奶奶留下的和紙樣本中找到創作靈感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她的作品最特別之處在於「會呼吸的紙藝」,透過精密計算的摺痕與鏤空,讓靜態紙張隨著光線變化產生流動感。這種技法需要極度專注,每件作品都得手工摺疊上百次,過程中還得考慮到紙張的濕度與韌性。木並則子常說:「紙是有記憶的材料,它會告訴你該怎麼對待它。」這種對材料的尊重,讓她的創作充滿溫度。

創作時期 代表作品 技法特色
2008-2012 《朝露》系列 實驗性鏤空切割
2013-2017 《光之褶》裝置藝術 多層次透光摺紙
2018-2022 《紙脈》巡迴展 結合電子感應的互動紙藝

2020年後,木並則子開始嘗試更大膽的跨界合作,像是為東京奧運選手村製作巨型紙藝裝置,還與科技公司開發會隨溫度變色的特殊紙材。她工作室的學徒透露,老師創作時有個特別習慣:每天早晨一定要先用手掌感受當天的紙張狀態,再決定當天適合進行哪個步驟。這種近乎儀式感的準備工作,或許正是她作品總能打動人心的秘密。

木並則子的作品何時開始受到國際關注?這個問題要從她2018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說起。當時她以《寂靜的邊界》系列參展,用獨特的混合媒材呈現台灣島嶼記憶,意外獲得歐洲藝評人的熱烈討論。其實在這之前,她的作品已經在亞洲藝術圈小有名氣,但真正讓國際藏家開始大量收藏,還是要從那次展覽算起。

說到木並則子的創作歷程,可以整理成以下表格:


年份 重要事件 國際影響力表現
2015 東京森美術館個展 日本藝術雜誌專題報導
2018 威尼斯雙年展參展 作品被紐約MOMA策展人收藏
2020 入選巴塞爾藝術展 作品價格在拍賣會突破百萬台幣
2022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特邀展出 英國衛報整版專訪
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那次,她的《潮間帶》裝置作品被擺在主展區入口,很多國際媒體都爭相拍攝報導。那陣子她的Instagram追蹤人數突然暴增三倍,連平常不太關注當代藝術的台灣網友也開始熱烈討論。不過她自己受訪時說,其實早在2016年參加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時,就已經有法國畫廊主動聯繫想要代理,只是那時候她覺得還沒準備好進軍歐洲市場。

到了2023年,木並則子的作品更被收錄在好幾本國際當代藝術年鑑裡,包括Phaidon出版社的《亞洲新銳藝術家》。她的創作風格很特別,常常把台灣傳統廟宇元素和數位科技結合,像是用AR技術重現燒王船儀式,這種東西文化混搭的手法正好戳中國際藝術圈的喜好。現在回過頭看,她能在國際上走紅真的不是偶然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嘗試。

木並則子

木並則子最著名的藝術創作是什麼?這位日本藝術家以獨特的「光之繪畫」系列聞名國際,特別是她將傳統浮世繪技法與現代光影概念結合的《月夜百景》最為人稱道。這系列作品不僅在東京森美術館創下觀展人次紀錄,更讓她在2019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特別評審獎,可以說是當代日本藝術中辨識度極高的代表作。

說到《月夜百景》的特別之處,不得不提她研發的「夜光礦物顏料」。這種顏料白天看起來是普通水墨,但到了暗處會散發出幽幽藍光,就像把真正的月光封印在畫布上。每幅畫都要經過至少7層顏料疊加,最久的甚至花了2年才完成。以下是這個系列中幾幅重要作品的基本資料:

作品名稱 創作年份 尺寸(cm) 展出地點 特殊技法
《月夜·竹林》 2016 180×90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使用沖繩星砂製作光點
《百鬼夜行》 2018 220×150 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 結合動態投影技術
《富士雪月花》 2020 300×200 巴黎龐畢度中心 內嵌溫度感應變色塗料

除了繪畫本身,木並則子還把這種光影概念延伸到裝置藝術。像是2022年在台北松菸展出的《流光台灣》,就特別加入了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元素,當觀眾走過時會觸發香灰顏料緩緩發光,很多台灣觀眾都說這種結合在地文化的互動方式讓人印象深刻。她的工作室最近也公開了部分創作過程影片,可以看到她如何用特製的貓毛筆(沒錯,真的是用貓毛!)來勾勒那些精細的光影線條。

現在日本年輕人之間很流行「木並則子打卡挑戰」,就是在展場裡找到光線最暗的角落,用手機長曝光拍下畫作發光的瞬間。據說在澀谷PARCO的常設展區,每天閉館前最後半小時總會擠滿等著拍「魔幻時刻」的藝術迷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這些作品對環境濕度非常敏感,上個月在大阪展出時就曾因為觀眾呼出的二氧化碳過多,導致部分顏料暫時失靈呢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