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位是什麼?3分鐘讓你搞懂 | 水位高低會怎樣?生活必知 | 颱風天看水位準沒錯!

2025-07-16

最近颱風季節來臨,新聞上常聽到「水位」這個詞,到底水位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就是指水面高度的測量值,但其實在不同情境下,水位的解讀和影響可是差很多喔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知識。

說到水位,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河川、水庫的警戒線。台灣常見的水位測量單位是「公尺」,像石門水庫的滿水位是245公尺,但你知道嗎?其實水位還可以細分成「警戒水位」、「危險水位」和「滿水位」三種等級。這邊整理個小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:

水位類型 定義 常見應對措施
警戒水位 接近堤防或設施安全高度 啟動防汛準備
危險水位 超過安全標準可能致災 疏散低窪地區
滿水位 水庫蓄水達到設計容量 調節性洩洪

除了防汛資訊,水位變化其實也藏著很多生活智慧。像是颱風天前看到家裡附近排水溝水位突然下降,可能是上游水庫在預先洩洪;或是去海邊玩發現潮位異常升高,就要小心可能是長浪來襲。這些都是透過觀察水位變化就能提前防範的實用技巧。

另外在自來水系統中,我們常聽到的「水壓不足」其實也跟水位有關。水塔水位太低會影響出水壓力,這時候檢查屋頂水塔的浮球閥是否正常就很重要。有些老社區還會用「共用水塔」,這時候各戶用水時間錯開,也是維持水位穩定的好方法。

水位是什么意思

水位到底是什麼?3分鐘帶你搞懂基本概念,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水面高度啦!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詞,在不同場合可是有不同意思的喔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幾種水位概念,保證看完之後你再也不會搞混了。

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河川水位,颱風天新聞總會報「淡水河水位已達警戒線」,這其實是指水面距離某個固定基準點的高度。台灣常用的基準點有「吳淞高程」和「TWVD2001」兩種系統,測量單位都是公尺。像是基隆河平常水位可能只有1-2公尺,但颱風天暴漲到5-6公尺就很危險了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再來是家裡水塔的水位,這個就跟我們生活更貼近啦!老一輩的人常說「水塔沒水了」,其實就是水位太低。現在新型水塔都有電子水位計,可以清楚看到還剩多少水。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家用儲水設備的水位參考值:

儲水設備 正常水位高度 低水位警示
屋頂水塔 1.5-2公尺 低於0.5公尺
地下水箱 1-1.2公尺 低於0.3公尺
加壓馬達 0.8-1公尺 低於0.2公尺

最後要說的是地下水位,這可是影響我們房子會不會淹水的關鍵。簡單來說就是地底下的水面高度,雨季時水位上升,乾季時下降。台灣有些地層下陷嚴重的地區,就是因為地下水抽太多,導致水位一直下降。平常我們看不到,但建築師蓋房子時都會特別注意這個數據,免得蓋好後地下室變游泳池。

說到測量水位的方法,從古早的浮標式到現在超音波感應都有。最有趣的是有些老一輩的農民還會用竹竿綁石塊來量田裡的水位,雖然土炮但超級實用!現在科技發達了,很多地方都裝設自動監測站,數據直接傳到手機APP上,隨時都能掌握水位變化。

颱風天一到,大家的手機訊息就會瘋狂跳通知,特別是那些水位警戒的訊息。為什麼颱風天大家特別關心水位變化?其實這跟台灣的地形和過往慘痛經驗有很大關係。台灣山高水急,颱風帶來的豪雨常常在短時間內就讓溪水暴漲,更別說那些地勢低窪的地方,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汪洋一片。記得去年某個颱風,南部某個鄉鎮因為沒注意到水位突然上升,結果整個村子差點被淹掉,從此以後大家颱風天都會特別緊張水位變化。

說到水位警戒,其實政府單位都有很明確的分級標準,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:

警戒級別 水位高度 可能影響區域 建議行動
一級警戒 達到堤防高度80% 低窪地區、河岸周邊 準備撤離物品,注意官方訊息
二級警戒 達到堤防高度90% 易淹水社區、地下道 盡快撤離至安全地點
三級警戒 超過堤防高度 沿岸地區、排水不良區域 立即撤離,避免外出

除了看官方數據,很多老一輩的台灣人也有自己觀察水位的撇步。像是會特別注意家附近的排水溝是不是開始倒灌,或是看看河面上的漂流物增加的速度。這些都是很實用的在地智慧,畢竟颱風天的時候,有時候官方數據還沒出來,現場狀況就已經很危急了。特別是住在山區的朋友,更要小心土石流的問題,因為水位暴漲往往就是土石流的前兆。

現在科技發達了,除了傳統的水位觀測站,很多地方都裝了即時監視器。有些熱心的里長還會自己架設直播鏡頭,讓里民可以24小時監看附近河川的狀況。颱風天的時候,這些畫面往往比新聞報導還要即時,也難怪大家會一直刷新頁面,深怕錯過任何水位變化的訊息。畢竟在台灣生活久了都知道,颱風天的水是說來就來,有時候半小時前的乾燥路面,轉眼間就可能變成滾滾洪流。

水位是什么意思

最近颱風季又來了,大家是不是常常看到新聞在報「水庫水位怎麼看?教你讀懂那些數字背後的意義」呢?其實這些數字不只是冷冰冰的百分比,它關係到我們每天能不能安心洗澡、農田灌溉會不會受影響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,怎麼從這些數據看出門道。

首先要知道,水庫的「有效蓄水量」才是重點。這個數字會告訴我們現在水庫裡真正能用的水有多少。舉例來說,石門水庫總容量是3億噸,但如果有效蓄水量只剩30%,那就代表只剩9000萬噸能用了。這時候就要開始注意限水的可能性啦!

水庫名稱 總容量(萬噸) 目前水位(%) 有效蓄水量(萬噸) 供水狀況
石門水庫 30,000 65.2 19,560 正常
曾文水庫 58,000 42.8 24,824 注意
翡翠水庫 40,600 78.5 31,871 充足

再來要看「每日進水量」和「出水量」的變化。如果連續幾天進水量都比出水量少,就算現在水位看起來還OK,過陣子可能就會吃緊。特別是夏天用水量大,像7月這種時候,每天民生用水加上農業灌溉,曾文水庫一天就要放出800萬噸左右,這時候如果颱風沒來補水,水位掉得會特別快。

另外要注意的是「蓄水率」和「蓄水量」的差別。有時候看新聞說某水庫蓄水率還有50%,聽起來好像很多,但其實那個水庫本身容量就不大。像寶山第二水庫總容量才3,200萬噸,50%也才1,600萬噸,大概只夠新竹地區用個十幾天而已。所以不能只看百分比,要搭配實際水量一起看才準。

最後提醒大家,看到水位數據時要留意「時間點」。水庫水位每天都會變動,通常早上8點的數據是最新的。像颱風過境時,水位可能每小時都在漲,這時候看前一天的數據就沒意義了。建議可以直接上水利署網站查即時資訊,比較能掌握最新狀況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