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饒人處且饒人是什麼意思? | 這句老話你真的懂嗎? | 做人何必太計較?

2025-08-08

得饒人處且饒人 意思:做人要懂得留餘地

「得饒人處且饒人 意思」其實就是在講做人處事要懂得留餘地,不要把事情做絕。這句話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,像是鄰居間的小摩擦、市場買賣的討價還價,甚至是網路上的討論,都能看到這種處世哲學的應用。我們常說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在台灣的傳統市場裡,經常能看到阿嬤們為了幾塊錢跟攤商「盧」半天,但最後往往會說「好啦好啦,大家賺吃艱苦」,這就是典型的台灣人情味。同樣地,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賣東西開價偏高,與其直接批評「太貴了吧」,不如委婉地說「這個價格可能比較難賣喔」,給對方留點面子。

情境 不饒人的做法 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做法
網路購物糾紛 直接給負評+公開罵人 先私訊溝通,真的不行再走申訴
社區停車糾紛 拍照PO群組公審 留紙條提醒或當面委婉告知
朋友遲到 當眾發飆讓對方難堪 私下關心是否遇到困難

台灣人最愛說的「互相啦」其實也是這個概念的延伸。像在Mobile.de這類交易平台,常看到賣家遇到砍價太兇的買家,與其直接嗆「這價格你去搶比較快」,不如回「抱歉這已經是底價了,謝謝詢問」。這樣既表明立場,又不會讓對方太難看。

在論壇上討論二手車買賣時,常有人會問「這價格合理嗎?」與其直接說「盤子價」,不如分享近期成交行情讓對方參考。台灣人最懂得「做人情」,知道今天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的道理。就像老一輩常說的「吃虧就是佔便宜」,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讓步,其實贏得的是更寶貴的人際關係。

得饒人處且饒人 意思


什麼是得饒人處且饒人?台灣人最常誤解的成語,其實很多人都把它當成「能原諒就原諒」的意思,但這個理解只對了一半。這個成語出自宋代《鶴林玉露》,原意是下棋時要給對手留餘地,後來引申為待人處事要寬厚。不過在台灣,大家常常把它用得太過「佛系」,變成無條件退讓,反而失去原本的智慧。

先來看這個成語的正確用法和常見誤解對比: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正確理解 台灣常見誤解
在對方知錯時給予寬容 無論對錯都選擇退讓
留有餘地但不失原則 變成無底線的妥協
是一種處世智慧 被當成軟弱的表現

其實這個成語最精妙的地方在於「饒人」的時機判斷。像是職場上遇到同事出包,如果對方已經盡力補救,這時候展現氣度確實能贏得尊重;但要是遇到擺爛還推卸責任的同事,還堅持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,反而會讓團隊覺得你好欺負。台灣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寬容變成縱容,忘記這句話背後是要雙方都懂得分寸。

生活中也有很多實際例子。比如開車時遇到不打方向燈就硬切的駕駛,與其氣噗噗地追上去理論,不如保持安全距離,這就是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的智慧應用。但如果是對方惡意逼車危害安全,這時候還講究「饒人」就不太合適了。關鍵是要分辨情況,該硬的時候要硬,該軟的時候要軟,這才是成語真正的精髓。

為何台灣人特別需要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?

最近常聽到朋友抱怨生活壓力大,人際關係緊繃,讓我忍不住想:為何台灣人特別需要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?其實這跟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。台灣地小人稠,每天通勤擠捷運、上班搶停車位、排隊買美食,這些日常小事都容易讓人火氣上來。更別說網路上各種論戰,從政治立場到美食口味都能吵翻天,這時候如果不懂得退一步,真的會活得很累。

台灣社會有幾個特別容易引發衝突的情境,我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:


衝突情境 常見引爆點 退一步的好處
辦公室相處 責任歸屬、業績分配 維持團隊和諧,工作效率提升
家庭聚會 長輩催婚、比較成就 避免傷感情,聚會更愉快
網路討論 政治立場、價值觀差異 減少無意義爭吵,節省時間
交通糾紛 搶車位、行車糾紛 避免衝突升級,保障安全
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台灣人特有的「愛拚才會贏」性格。這種拚勁讓我們在經濟發展上很出色,但也容易養成「非贏不可」的習慣。我認識很多朋友,明明只是小事爭執,卻因為面子問題硬要爭到底,最後搞到關係破裂。其實很多時候,對方可能只是當下心情不好,或是表達方式有問題,未必真的有意針對你。學會換位思考,給彼此一個台階下,往往能化解不必要的對立。

另外,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也是需要互相包容的原因。光是同一個辦公室裡,可能就有本省人、外省人、原住民、新住民等不同背景的同事,大家成長環境不同,價值觀自然有差異。更別說現在年輕人跟長輩間的代溝越來越深,如果每個人都堅持己見,不肯體諒對方,那相處起來真的會很痛苦。我發現那些人緣好的同事,通常不是最會講話的,而是最懂得在適當時候「放軟」的人。

得饒人處且饒人 意思

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?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人筆記中。這句話雖然現在常被用來勸人寬容,但它的起源卻和圍棋有關,背後還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呢!

根據南宋詩人陸游的《老學庵筆記》記載,這句話最早出自北宋時期一位叫蔡州道人的道士。這位道士不僅精通圍棋,還特別擅長下讓子棋。他每次和別人對弈時,總會在棋局結束前故意留一手,不會把對方逼到絕路。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,他就會說: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,意思是能夠寬容別人的時候就該寬容。

這個故事後來被收錄在不少古籍中,漸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熟知的處世哲學。有趣的是,這句話從圍棋術語變成日常用語的過程中,還經歷了幾次轉變:

時期 記載文獻 內容特點
北宋 民間口耳相傳 圍棋術語,指棋局留餘地
南宋 《老學庵筆記》 開始被賦予道德意涵
明清 多部筆記小說 廣泛用於勸人向善的場合

到了明代,這句話已經完全脫離圍棋的範疇,成為勸人寬厚待人的常用語。馮夢龍在《警世通言》裡就多次引用這句話來教化世人。台灣民間也常聽到長輩用這句話告誡晚輩,特別是在調解糾紛的時候,總會有人搬出這句老祖宗的智慧來化解衝突。

其實仔細想想,這句話能流傳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。不管是下棋還是做人,留點餘地給別人,往往也是給自己留後路。就像台灣人常說的「吃虧就是占便宜」,這種處世哲學在華人社會裡真的很受用。現在我們說這句話時可能不會想到圍棋,但那個蔡州道人留下的智慧,確實影響了華人文化很深呢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